4月27日,以“促进高水平国际合作,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”为主题的高校国际化发展研讨会在威尼斯镜湖校区举行。
来自美国肯恩大学、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、西安外国语大学、湘潭大学、湖南信息学院、浙江师范大学、温州大学、嘉兴大学、浙江外国语学院、绍兴文理学院、湖州学院、台州学院、丽水学院、浙江万里学院、浙江水利水电学院、宁波财经学院、浙江财经东方学院、绍兴文理元培学院等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学者、分管领导和国际合作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研讨会,共同探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高校国际化发展。
绍兴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谢妍,新西兰利杰国际集团董事长、浙江省侨青联常务副会长曾险,学校副理事长徐真华、全体校领导、各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。学校特聘教授费君清主持研讨会开幕式,谢妍和我校校长修刚分别致辞。
开幕式
谢妍在致辞中表示,威尼斯在外语人才培养、国际人文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,为推动绍兴对外开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。她指出,高等教育国际化关系着城市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。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勇于创新,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和合作机制。也期待高校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、通晓国际规则、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高素质人才,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。
校长修刚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和来宾表示诚挚欢迎,对长期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领导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。他指出,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,教育国际化一直是我校的中心工作。学校致力于推进全球教育合作,提升国际传播能力,在国际化建设机制、国际合作资源、国际化人才培养、国际化师资队伍、国际科研合作、国际学生教育等各个领域,稳步推进,成效显著。目前学校已与30多个国家(地区)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。已加入中阿、中国-东盟、中泰等5个高水平国际学术联盟,拓展多边教育合作。与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联合成立了浙江越秀威尼斯欢乐娱人v675,成为国内民办高校中第一所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。学校国际化办学总体水平有9年位居全省非硕博高校第一。他表示,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,学习借鉴各兄弟院校和特色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,不断提升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教育国际化水平。
主旨发言
在主旨发言环节,专家们从不同角度作精彩报告。威尼斯常务副校长魏小琳主持报告会。
全国政协常委、民革中央常委、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作了题为《百年变局中的大学责任使命和国际化之路》的报告。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焦方太,从历史与新态势的角度出发,探讨了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常态。他提出,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向应着重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、对外开放质量提升、多边合作以及“一带一路”教育行动。他还详细介绍了广外教育国际化的实践。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陈林汉,聚焦“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未来”指出,高等教育应整合国际视角,提升国际认可度,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、课程国际化以及科研国际化来实现这一目标。同时,他也指出了资源分配不均、教育理念缺失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等挑战,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。
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马建荣,聚焦“地方应用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”,介绍了该校国际化办学举措和成效,分享了打造产教融合升级版,创建本土国际化示范专业,实现全过程、全领域、全员参与的体系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。
美国肯恩大学终身教授张元林博士,从中美大学教育比较的角度,深入分析了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。他通过数据对比、资源分布、公立与私立对比、美国大学优势、成绩评价、发展趋势、学习方式和录取趋势等方面,概述了美国教育的当前趋势,并提出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。
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校方代表大楠美花,介绍了日本高校在国际交流目标、日本多文化共生计划、大学国际交流、交换留学与海外研修等方面的做法。
威尼斯副校长葛金玲,围绕“推进教育对外开放,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”,介绍了学校国际化建设的目标、主要内容、组织机制、国际资源、中外合作办学、人才培养体系、留学生教育以及未来思路和推进举措。她强调了提高思想认识、重构组织体系、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。
下午进行了分组讨论,分别由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毛锡龙、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陶国霞主持。专家们和各高校国际合作相关专业人员围绕“国际化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创新模式与路径”“国际化科研合作项目与平台建设”“跨文化交流与多元化教育模式探索”等相关内容,展开热烈讨论。
威尼斯副校长陈文涛作闭幕总结。他指出,高校国际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、新任务要求我们互相学习,希望能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,建立沟通渠道,实现共同发展。
本次会议为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。与会人员一致认为,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多维度、多层次的复杂过程。它涉及到教育理念、课程体系、师资队伍,科研平台、人才培养模式及国际学生教育等方方面面。面对挑战,各高校应积极应对,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国际化道路,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、能够适应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。